老爷子拉过一把椅子坐下,老伴则忙着去看望其他三个孙子。
老爷子淡定地从兜里掏出烟袋锅,缓缓点上。
\"比预想的还顺利。\"
老爷子抽了一口。
\"我带了苏家屯一百五十多号乡亲,把纺织厂大门堵了个严严实实。十二辆牛车一字排开,横幅拉起来,那些记者们就像闻到腥味的猫一样围上来。\"
苏建国眼睛一亮。
\"真把记者引来了?\"
\"来了!\"
老爷子得意地捋了捋胡子。
\"《四九城日报》《工人日报》,连电视台都来了。我把你给我的那些材料都给了他们,特别是明德的诊断证明和血衣。\"
苏建国满意地点点头。
这正是他计划中的关键一环。
利用媒体造势。
在这个年代,舆论的力量不容小觑,尤其是涉及干部子女仗势欺人的敏感话题。
\"爹,您都跟记者说啥了?\"
苏建国轻声问道。
老爷子挺了挺胸前的军功章。
\"当然是当年打鬼子的事。。\"
苏建国嘴角勾起一抹笑意,那故事,他从小听到大,倒是不觉得怎么样。
但是,那些记者们听到,可就不一样了。
在这个崇尚英雄的年代,没有什么比“让英雄流血又流泪”更能激起公愤了。
\"爹,您真厉害。\"
苏建国由衷地说。
\"我原本只想着讨个公道,没想到您能动员全村人。\"
老爷子摆摆手。
\"乡亲们都是自愿来的。欺负到咱们头上,全村人都咽不下这口气。\"
苏建国也笑了,突然想到,折腾一天,爹娘肯定没吃饭。
当即对着一旁的王秀兰道。
\"爹,您歇会儿,秀兰,去给爹娘拿两盒饭去。\"
说着,苏建国往旁边挪了挪,想让老爷子躺一会儿。
老爷子摇摇头。
\"不碍事。当年打游击时,三天三夜不睡觉是常事。\"
他转向其他三个孙子。
\"你们感觉怎么样?\"
老二苏明德挣扎着坐起来,眼镜片后的眼睛通红。
\"爷爷,我...我对不起大家...\"
老爷子走过去,轻轻按住孙子的肩膀。
\"傻孩子,说什么傻话。你是受害者,有什么对不起的?\"
\"要不是我瞎了眼,看上刘美娟那个贱人...\"
苏明德的声音哽咽了。
\"也不会连累全家...\"
\"吃一堑长一智。以后看人要看准,特别是女人。\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