会展中心主会场内,一个几乎能容纳四五百人的房间里,台下人头攒动,几乎全部的位置都坐满了。
其中有信息学领域的后起之秀,也不乏成名已久的学术大牛。
有NIPS会议的主编钱峰,麻省的文森特·贝尔,甚至还有哥德尔实验室的当代掌门人哈维·亚当斯... 众人的目光,都注视着刚刚走上讲台的那个年轻身影。
钱峰侧头对文森特耳语:没想到吧,江铭是这么年轻的一位学者。
文森特的视线紧紧跟随着江铭,忽然笑道:很好,年轻好啊,未来说不定能有很多的合作机会。
在他们看来,一个研究新星的价值远远超过一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。
一方面,年轻意味着正是脑力的巅峰期,江铭还有大把时间在学术上继续精进。
而另一方面,年轻也意味着他还没有被某个学校绑定,未来也是有可能去其他学校或者国家任教的。
江铭平静地打开了投影,PPT上一片灰色,什么都没出现。
台下的众研究员都有些奇怪,这是投影仪坏了吗?
各位研究员好,我是江铭。
,他缓缓开口,似乎对于投影的情况并不感到意外。
投影所展示的,并不是一个失误,事实上这正是我想展示的,我们的世界在5.4亿年前的样子。
纯粹的、无尽的黑暗。
台下的研究员们却都有些不解,江铭说这些是想表达什么?
黑暗并非是因为没有生命,而是因为这个世界没有一只眼睛。
,江铭空灵的声音继续响起。
因此,所有的光,所有的生命都是不可见的。
有一段时间,感知这个概念还不存在,直到它被实现了。
他抬手点开了下一页PPT,屏幕上出现的,是一片蔚蓝的海洋。
三叶虫,第一批能够感知世界的生物出现了,第一批发现了一个超越自我的世界,一个充满其他个体的世界。
这种感知的能力,被认为是引发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的原因,仅仅是因为感知到了世界,而变得丰富。
自此以后,神经系统不断进化,感知转换为理解,理解带来了行动。
而如今,人类正在探索如何创造出能如同我们一样能够感知、理解与行动的机器。
自五十年前已故的图灵特级研究员,提出人工智能的定义以来,我们在这条路上已经走了很远,但我们绝不满足于此。
台下一片寂静,江铭这个开篇一下子把信息学的探索提升到了人类使命般的程度,台下的研究员们不禁感到分外自豪。
江铭看着台下众人的反应,露出了一个欣慰的笑容,继续道:在来之前,钱峰教授联系我为NIPS做开篇报告。
一开始,我的确准备介绍一下我的研究内容与成果,或是说一些自己对未来信息学发展的看法。
但是在查阅文献资料的时候,我才发现,自己只是在前人的托举下,向上攀升了微不足道的一点。
信息学的发展,得益于在座的每一位学者的努力。
更大的数据量,更精巧的模型结构,更高效的优化方法,每一年,蓝星的信息学技术都在革新。